成都:创新引领 智慧赋能 圈链融合  构建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5-03-21 作者:辽宁久联 点击数:5811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筑强省”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抢抓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有利契机,围绕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产业体系、打造示范项目、培育优势企业和建设人才梯队等方面,不断探索智能建造发展路径,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上,成都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智慧赋能,统筹优势资源、强化政策支撑,促进圈链融合、加快转型发展,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试点成果,不断催生具有建筑业特点的新质生产力,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能级持续提升、要素加速赋能,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高位推动,政策支撑体系强有力

成都围绕做大做强建筑业,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不断构建智能建造发展新格局。

从站高谋远抓统筹来看:由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研究,将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相关工作列入2023、2024年度市委重大改革任务清单,制定下发成都市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方案,从完善政策体系、编制技术标准、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技术研发、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试点应用、加强人才培育等7个方面明确29项重点任务。

从政策扶持强支撑来看:以成都市政府名义印发系列支持政策,统筹12个市级部门单位、23个区(市)县政府优势资源,对智能建造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予以用地指标倾斜;对智能建造星级项目予以“免申即享”资金奖励;对企业开展新型技术研发、打造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等予以信用激励,并作为行业评优评先的重要标准。

从刚性推动抓落实来看:制定与规划条件并行的土地出让“建设条件”制度,将绿色建筑、装配式等智能建造相关要求写入工程建设项目土地出让建设条件通知书。出台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文件,要求符合条件的公建、居住及工业项目采用BIM技术并在施工图审查环节进行BIM平台智能审查。截至目前成都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分别达到98.6%和95.3%,从2021年10月以来新开工项目BIM应用覆盖率达100%。

标准引领,技术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成都不断完善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引领技术创新和发展,提升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性,推动智能建造可持续发展。

科学建立指标体系。立足成都经济、科技、市场实际,建立项目、企业双维度智能建造指标体系,编制《成都市建设工程项目智能建造水平评价要点》和《成都市智能建造企业水平评价指标》,对智能建造水平进行全方位、分级别评价,形成可量化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配套印发《成都市智能建造水平评价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项目及企业评价流程。

完善地方技术标准。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3大类专项技术标准编制。在国家及四川省标准基础上,颁布成都市房建及市政工程BIM设计技术规定、施工技术规定、运维技术规定等6个技术文件,编制多版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技术要点,从标准规范的角度明确了技术应用要求。

示范带动,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把握转型机遇期,成都围绕做大做强建筑产业的目标,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系统梳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优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加速催生共生发展、开放共赢的产业新生态。

在引育龙头骨干企业方面:遴选8家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能力和自主创新水平的骨干企业作为首批智能建造示范企业,大力开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筑机器人、智能工程设备等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精准招引工业装备领域头部企业来蓉生根发展。促成展视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新津区投资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推进中国五冶与沈阳新松机器人合作签约,在简阳市(初步)选址建厂。

在突出项目示范引领方面:在成都市范围遴选两批共46个市级示范项目及32个省级示范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涵盖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及铁路工程项目,推广应用BIM、物联网(IoT)、3D打印、5G塔吊、造楼机、装配式建筑技术、自动化设备和建筑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和产品。

在推动产业集群成链方面:深度布局数字建造产业社区和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加快推进简阳市建筑制造业产业社区建设,有效推动多家大型建筑业企业向综合运营商转型。在新津区布局数字建造产业社区和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引入中材智科、微言科技等20余家上下游企业。

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支持在蓉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围绕智能建造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和自主孵化。西南交通大学“基于北斗及三维广域自感知定位的公园城市道面智能建造实时高频精准控制技术研究”等6个科创项目成功立项;中铁二院参与的“川藏铁路BIM项目”以自主研发的国有平台替代国外产品,突破BIM市政项目“卡脖子”技术瓶颈;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底层图形平台及BIM系列软件“EasyBIM”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案例”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企业数字化应用典型场景”;四川华西集团牵头研发的“三朵云”产业数字化平台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篇”优秀案例;中国五冶集团“智慧建筑低碳运维管理系统”、中铁二局集团隧道开槽机器人、四川华西集团智能5G塔吊等系列装备设备投产、使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智慧赋能,监管服务体系全链贯通

成都坚持以数据为驱动、以场景为牵引,从使用主体感受出发,为企业和群众打造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的服务监管体系,提供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通过汇聚数据、整合数据、数据反哺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对群众企业诉求“一键响应”。

一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创新构建“成都市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以立项代码为项目唯一编码,串联项目前期、工程施工和交易运维三个阶段,涵盖立项、用地、设计、施工、竣工、交易、运维等24个节点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2023年11月,平台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可复制工作经验清单。

二是打造智慧监管服务体系。融合打造建筑能耗监测、建材使用监督、施工现场智慧监管等21个智慧应用场景,形成“感知、监测、预警、处置”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两场联动”作用,大幅提高治理效能。精心创建企业驾驶舱、网上超市、网上办事大厅、智能报建导航4大应用板块,实现建筑市场、企业双“画像”,建立统一的网上办事窗口,持续提升惠企、助企、优企能力。

三是实现全流程BIM技术应用管理。建设“成都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形成建设施工图审查、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和建设资源共享等4个子系统,充分发挥BIM技术对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的数据载体作用,有效推进工程建设图纸设计、施工、变更、验收、档案移交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逐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程“一张图”管理和协同应用。

多向发力,要素保障体系加速推进

成都深入实施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建筑强企”行动,高标准打造示范试点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应用、夯实产业人才基础,不断提升“成都建造”核心竞争力,抢占智能建造产业发展高地。

推进政企产教协同。指导中建西南设计院、中国五冶集团、电子科技大学等26家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单位,合作成立“成都蓉筑智能建造创新研发与产业促进中心”,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交流合作平台,全方位拓展产业技术深度、产业链长度和地域广度。

保障供需循环畅通。编制印发成都市智能建造政策清单、项目清单、技术清单、需求及供给清单、产业链图谱等系列智能建造成果,集中发布数字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产业互联网等6大类需求信息34条、供给信息38条。两次举办智能建造暨产业建圈强链合作推介活动,促成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企业5大类45项合作签约,签约总金额超过335亿元。

夯实产业人才基础。遴选涵盖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的行业专家246人,组建成都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专委会,为规范编制、项目试点、人才培育提供科学指导。支持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新开设智能建造学科专业,依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建筑机器人实训基地强化复合人才培育,创新打造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成都模式”。建立系统化、标准化、菜单式的技能形成体系,编制星级产业工人评价标准。到2024年底将累计培育认定星级产业工人7.4万人。每年举办成都市建筑职业技能人才大赛,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建筑机器人操作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6个与智能建造密切相关的新型工种纳入比赛范围。

下一步,成都将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主题,大力推进智能建造专项标准制定,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试点示范扩点增面。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高质量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各项工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转变提供强大动力。


成交资质 success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