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城县:“四去四保”传统村落绘就西部乡村振兴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3-06 作者:辽宁久联 点击数:5795

乡城县地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方,属康巴涉藏地区,辖10个乡镇、57个村,有中国传统村落7个、四川省政府认定的省级传统村落12个,藏族占全县总人口95%,享誉“梦中的香巴拉”“中国白藏房文化之乡”。

近年来,乡城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四去四保”策略:聚焦防止传统村落保护生态过度景观化(去景观化)、利用过度商业化(去商业化)、业态过度公园化(去公园化)、文化过度城市化(去城市化),着力保护原生态、保留原住民、保持原业态、保存原文化。通过集中连片,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传统村落的赓续传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个村落实现了村庄更美、产业更强、村民更富,2023年12个村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万元,增长17.8%,高于全县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

着力“去景观化”
“三项措施”保护自然原生态   

坚持将绿色生态作为城乡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底色,恢复环绕村落的雪山、河流、森林、田园、湖泊的自然本色。

首先,深化村民认识,自查摸清问题底数。依托藏族人民浓浓“家乡情”“山水情”,深化全村落全族群生态文明认识,分镇分村成立以镇长、村长为大、小队长的生态环境治理队,借助康巴人热爱大自然的菩提树、藏猫情结,依托“香巴拉猫”发布会、“金菩提”研讨会等平台一村一队开展调研宣讲21次,激发村民尊重自然、保护原生态的共识,对田地山林以及36座雪山、21条河流、470万亩(1亩约666.7平方米)森林、2800公顷田园、44条湖泊等区域自愿进行自查,自查自纠影响传统村落山水环境的伐树造园、开山采石、侵占水系、垃圾乱堆乱放等行为,自纠问题累计1475个,还原了村庄的绿水青山。

其次,开展三类整治,还原村落自然风貌。建立专项治理机制,开展山边、水边、林边、田边、湖边、路边“六边”治理,推进藏房木材替代和全面禁伐专项行动,加强违法占地及违法建(构)筑物专项整治,拆除人造设施恢复为自然景观地标,推进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与原有山形地貌、河湖水系及农业景致等相协调。依法拆除违规建(构)筑物1.1万平方米,拆除破坏自然生态的人为景观0.2万平方米,展现“一半田园一半村”的风光。

再次,建立监管机制,强化常态长效管理。在香巴拉镇色尔宫村、青德镇仲德村等古树名木集中区域挂牌成立传统村落及古树保护“法官工作室”,强化生态文化法治保障;在青德镇藏香田园、查呈沟等生态环境优势突出、游人集中的重点区域建立诉讼服务点和纠纷快处机制,解决自然生态被人为破坏的问题;创新联防联勤联动动态监管机制,组织57名“田园”义警、48名“治保”力量、626名护林护草员开展巡查,强化森林、耕地、水体、湿地等常态保护。

着力“去商业化”
“三个针对”保留更多原住居民   

以市政配套统一改、村庄建设共同干、游客访客自然来为抓手,针对三大问题,弱化商业对村落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让烟火气更浓、原住居民更多,防止村落空心化、纯商业化。

一是针对“商业好配套好”现象,统一完善市政配套、整体打造村落宜居环境。全面无差别开展藏居安全用电线路改造“绿盾行动”和全域无垃圾行动,实施每户改水、改厕、庭院美化等“五改三建”专项行动,建设村级给排水管34.3千米、道路539千米。2023年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藏居安全用电线路覆盖率达100%,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村里有“住头”,在外村民开始回头,回头村民达300余人。

二是针对“村民有钱才干”思想,开展专项主题活动,营造淳朴地道乡风,纯洁感化村民游客心灵。在不占农田、不破坏现有产业的前提下,通过村民组织、政府参与形式,举办“15+1农牧民星期天”主题活动,动员在村村民、引导返乡人员和游客自发参与科技卫生法律知识宣讲、读报讲政策、义务清扫环村路、劳动技能观摩、家庭清洁卫生评比、小品表演、体育竞技及最贤媳妇、最佳孝子评比等9项活动,共推乡村新文明。

三是针对“乡村游收费游”问题,推行新村民无门票,注重沉浸式体验、原住居民新村民共建共享。摒弃门票经济,避免乡村旅游过度商业化,推行“来客就是新村民”,注重借助自然风貌、田园风光、藏族文化等吸引新村民无门票、居住式、沉浸式体验,每年吸引入乡进村新村民44万名,推动300余人返乡就业创业,32%“新村民”在村落驻留半个月以上,有人长驻扎根村落创新创业。

着力“去公园化”
“三大统筹”保持村落原业态    

防止村落保护利用公园化,坚持景、村、业一体化融合发展,避免将乡村单一、片面建成大公园、大广场,着力统筹整体打造。

第一,去“摩登高楼式”建设,整体擦亮白藏房民族底色。纠正盲目跟风钢筋混凝土建筑,以白藏房建筑为特色,发扬当地群众互助建房的传统,以当地原材料建设、保护白藏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49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470万元,开展白藏房屋面防水修缮项目奖补试点工作,依托山水格局改造提升皈院、非梵等61家精品乡村民宿,形成与城市公园不同的藏乡村色、康巴风采,成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影片重要取景地,2023年民宿业实现收入9900余万元,同比增长45%。

第二,去“人为公园式”建设,整体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杜绝用假树、假景构成人为公园景观,统筹利用村落原有绿地资源,保留具有经济价值的藏梨、核桃、菩提等果树、乔木625株。将周边闲置建筑资源活化利用为农产品、手工产品售卖点和村民服务驿站,打造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村落“便民集市”“公共客厅”,在促进新村民、原住居民交流交往的同时,带动增收3000元。

第三,去农业产业“盆景式”发展,整体回归农业农村定位。摒弃纯粹景观农业发展思维,突出农业农村的农田生产和乡愁村味本质,以12个传统村落为核心,带动24个周边村落,创新“传统村落+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创建苹果、蓝莓、黄桃、藏鸡、藏鸡蛋等有机品牌,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8个,传统村落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着力“去城市化”
“三种结合”保存传统原文化     

为防止将城市文化生活简单复制到村落,立足乡村、抓住结合点,传承发展特有的康巴文化、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

一是结合藏族民俗与建筑来保护。依托本地“白色灌礼”传统风俗,每年金秋以酥油茶壶为器皿、以乡土元素“沙盖土”等材料浇灌白藏房墙头,加固建筑墙体,传承发扬传统保护工艺,有效保护1472栋(占全县总数的1/3)濒临消失的白藏房,让农村住房比所谓“高楼洋房”更具特色魅力,彰显特有的村落民俗文化。

二是结合工匠培育与技艺来传承。围绕“让年轻人有事做、让民族文化有人传”,通过“实训基地+师徒传承”工匠培养模式、创新“技能认证+口碑效应”工匠激励模式,培育夯墙师、雕刻师、泥塑师、绘画师、唐卡师、石匠、铁匠等白藏房建造全流程、全要素乡村工匠370名,建强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助推就近就业增收。

三是结合品牌塑造与文化来振兴。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文脉,举办山地文化旅游节、香巴拉农民艺术节、梦乖节、灌礼节等民俗活动,打造“香巴拉猫”“乡城菩提”地域文化IP,培育“疯装”制作、白藏房建造技艺、雕刻工艺等非遗项目22个、非遗传承人59人,本土唐卡非遗传承人创作的《南丝路一带缘、藏汉人一家亲》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乡城县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坚持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一茬接着一茬干,让乡城“田园白藏房·净土香巴拉”的村村寨寨走向共同富裕,共绘西部乡村振兴新画卷。


成交资质 success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