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时强调。
作为全国首个和目前唯一 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拥有19.2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包括一城(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西园留园片、寒山寺片)区域,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现有历史文化街区7处、历史建筑290处。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以现场会和远程视频形式举办第21期“读党史·知名城”学习活动,与来自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姑苏区的党员干部一同学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新理念、新要求,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的新方法、新路径,助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讲起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姑苏区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中国南社纪念馆位于苏州市山塘街800号,1909年,吴江人柳亚子、陈去病等我国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在此成立文学社团“南社”,以激扬的文笔为刀枪,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视线转向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1925年9月,侯绍裘与张闻天、叶天底在乐益女子中学秘密成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这是苏州第一个中共组织;位于枫桥景区内的铁铃关记录了解放苏州的故事,1949年4月,解放苏州的主攻任务由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所属八十五师、八十六师等担任,取得胜利后分别从平门、阊门、金门和娄门入城……“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始终如一的群众路线、响应时代的担当精神以及永葆活力的斗争精神。”姑苏区相关负责人动情地说。
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只是姑苏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一角。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始建阖闾大城以来,位于姑苏区的苏州古城历经2538年岁月变迁而城址不移,与宋代《平江图》相对照,至今仍然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古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作。2022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采取月例会方式,与相关市级部门合力研究破解古城保护更新的堵点难点问题,目前已召开会议32次,会商推进议题300余项。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每年10月26日)的设立也鼓励了更多市民自发参与保护更新,营造热爱苏州、尊重历史的良好氛围。同时,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在古城保护更新领域的参谋和指导作用,与古城保护、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院所、智库平台密切合作,推出了社区规划师、社区设计师和古城体检师工作机制,为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提供策划咨询、技术把控等服务。
关于具体的保护策略,姑苏区相关负责人提到了“点、线、圈、面”,利用“一片一策、一街一策”推动古城整体保护更新。
“点”上强化精细管理——中张家巷29号变为“企业会客厅”,原苏州阀门厂改造升级为健康养老综合体,双塔菜场等传统农贸市场成为“网红打卡点”,江苏按察使署旧址、曹沧洲祠、昭庆寺等一批历史建筑改造成文化交流、体验、鉴赏的空间,古建老宅、老旧厂房焕发新生机。
“线”上推动整体焕新——启动实施十全街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推动“三线入地”“多杆合一”、路障清理,全面净化街区空间;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优化配套服务设施,拓展慢行空间,吸引市民游客“走进来、慢下来、留下来”;发动商家开展店招店牌自主更新,联合组织策划民俗文化节、沉浸式演出等特色主题活动,打造独具姑苏特色的高品质历史文化街区。
“圈”上加快文旅融合——强化“景区+商圈”互联互通,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策划推出“碑刻之旅”等六大主题、12条精品游线,打造“十全子城”“福气平江”等15个高品质文旅生态圈,进一步提升市民游客的体验感、满意度。
“面”上开展成片保护——按照“渐进式、微更新”的模式,系统推动平江、虎丘、子城、桃花坞、32号街坊5个重点片区改造更新,整体提升古城片区风貌。其中,虎丘片区致力于重现“七里山塘到虎丘”的繁华盛景;桃花坞片区聚焦“馆院聚集地”定位,完成唐寅祠保护修缮;32号街坊片区坚持“文化+金融”,引入各类金融业态,着力打造金融街坊;子城片区考古取得突破,初步确定秦会稽郡治所位于子城遗址金城新村周边。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去年6月,姑苏区创新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发布平台,在线发布古城内国企持有且可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以公开招租、合作开发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古建老宅的保护和利用中,着力打造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新典范、新路径。管理方面,搭建CIM(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开展“CIM+应用”建设,为古城元宇宙建设奠定基础。组建数字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一网统管”、综合行政执法、大数据辅助决策三大应用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管理效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古城。
了解姑苏区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经验与实践后,参与活动的同志们结合工作实际,互相交流学习感悟。
你一言我一语中,活动接近尾声。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自觉扛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强化历史文化挖掘,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也要统筹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活态传承,让历史文化融入生产生活,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