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凝固的宋式美学 ——河北正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一

发布时间:2024-10-17 作者:辽宁久联 点击数:575083

  1984年,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知之深 爱之切》,“向青年朋友谈谈我的第二故乡——正定”,称隆兴寺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是正定古城的骄傲和象征”。

  隆兴寺享有如此盛誉,不仅是因为沧桑往事有迹可寻,更是缘于千古之美有物可看。它保留的宋代建筑群,错落变幻、构件精美、工艺精湛,被誉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

  不久前,记者来到隆兴寺,探寻正定宋代遗迹。从南门入,穿殿入院,层层而进,每到一处,仔细观摩,无不为殿宇营造之精巧而称奇,为宋代建筑细致柔和之美而赞叹。

结构精巧彰显律动之美

  宋韵之美,在画中、在词里,也在建筑上。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位于河北省滹沱河北岸的隆兴寺便是典型代表。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隋称龙藏寺,唐改龙兴寺。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于龙兴寺铸大悲菩萨金身,并盖大悲宝阁。开宝四年兴工至八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

  整个寺院建筑南北纵深展开,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等十几座殿阁,殿宇重重、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

  单体建筑布局、构造十分讲究。天王殿是寺院的第一重殿,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台基为长方形,前出月台,殿身左右为“一封书”撇山影壁,单层歇山顶,灰布瓦顶,绿琉璃瓦剪边。虽然宋代之后,不同朝代对其进行修补,融入了后期建筑特点,但大体结构没有改动,依然保留了宋代风韵。

  进入院中,造型飘逸舒展的古建筑映入眼帘,最引人瞩目的要数摩尼殿。摩尼殿主体为重檐歇山屋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从高空俯视,其平面呈十字形,被当地百姓称作“五花大殿”。在摩尼殿的楼阁顶檐上有狮子、鸡、孔雀、马、龙等装饰物,道道殿脊、层层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像鸟儿振翅欲飞,“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四个抱厦是大殿四面出入口,南抱厦是大殿正面。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抱厦在大殿建筑结构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殿身和抱厦组合,让大殿外观重叠雄伟、错落变化;另一方面,大殿四面都是墙,没有窗户,光线大部分从抱厦进入殿内,亮度适中、明暗有序,营造出幽静庄严的氛围。”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评价说:“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

  寺内宋代建筑内部构造之精巧,让人称奇。转轮藏阁身呈正方形,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楼阁下层由于转轮藏的安置,柱网布局突破了常规,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则采用了叉柱造法,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1933年梁思成第一次登上转轮藏阁二楼时,发现阁楼上部精巧的构架堪称木构建筑之杰作,他甚至比喻“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锐感。”

  慈氏阁的梁架结构有着鲜明的特色,进入慈氏阁的游客都会有一种简洁明朗之感,这是因为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法,减去了底层佛像前的两根内柱。摩尼殿斗拱之间尽显工匠之巧思,柱头铺作小而简单,补间铺作大而复杂,而且在正角内有四十五度的如意拱,都是后世所少见。

修旧如旧重焕往日雄姿

  遥遥千年,隆兴寺宋代古建筑群能够存留至今,离不开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与修复。在“正太战役”前,为使隆兴寺保存完好,周恩来曾在作战方案上批示:“一定要设法保护正定隆兴寺等一批文物古迹。”在解放正定的战斗中,国民党残部退守到隆兴寺大悲阁,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上级指示,采用政策攻心的办法,保护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

  转轮藏阁、慈氏阁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落架复原性修缮。转轮藏阁修缮工程聘请由梁思成等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指导工程进展。该工程设计基本原则是以本地区同时期的实物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为主要参考资料,在建筑本身基础上进行复原。没有资料依据的则维持现状。这次修缮对大木结构进行了全面加固维修,并依照专家组的意见去掉了清代添加的腰檐,同时依宋代规制恢复了博风与悬鱼,瓦顶部分依当时现状进行修配。重新包砌台基、铺墁了地面。

  慈氏阁修缮工程遵循原则是:在本身基础上争取做到部分复原,在总体外观上尽量与转轮藏阁取得调和一致,对于缺乏复原资料的则维持现状。维修过程中取消了清代大修时增加的腰檐和各层擎檐柱,取消了天花板,恢复了宋式博风、悬鱼。上下檐出檐按照宋制进行加长,椽飞形制也按宋式制作。上檐斗拱、内檐梁架及瓦顶部分按当时现状进行修补。

  摩尼殿自宋代建成后,明、清两代均进行过修葺,但到了解放前由于年久失修,整体梁架向东南倾斜严重,1977年至1980年相关部门对这座大殿进行了复原性修复,使其恢复了古朴的雄姿。

  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正定实施天王殿修缮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其开展的较大规模的维修。据工作人员介绍,修缮工程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注重保留不同时期构件和工艺手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构件和材料,始终坚持传统工艺。比如,在下碱墙拆砌过程中,在剔除表面现代抹灰层后,发现部分原有下碱保存较好,施工中对此部分保存较好的下碱予以保留,只对酥碱严重的部分进行了剔补;对于屋面琉璃构件,即使破损和脱釉已十分严重,但经过粘接和修复后能够达到使用要求的,一律重新利用,木构件如斗栱构件、博风板、槫、椽等,能够修补的绝不更换。

活化利用弘扬传统文化

  伴着悠扬婉转的曲调,一群身着彩衣的女子在天王殿前翩翩起舞,动作轻盈优美、舞姿变化多样,引得游客驻足观看、拍照留念。这是今年“五一”假期隆兴寺内开展的文化活动之一——舞蹈《东方美神》。舞蹈以寺内五彩悬塑自在观音为原型进行艺术演艺,给游客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将历史文化以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

  “活化利用”是隆兴寺宋代古建筑群保护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每年重要节日隆兴寺都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比如,今年清明假期前后,组织了花神巡游、万人共绘隆兴春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五一”假期,组织了舞蹈、漆艺、茶艺等活动。

  文物保护的过程也成为隆兴寺宋代建筑群与游客、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在隆兴寺摩尼殿壁画保护工程施工过程中,正定县采用开放式施工的方法,不仅不影响游客参观壁画,还能让游客现场了解壁画的修复过程,更加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去年,河北省古建筑勘察设计专业技能竞赛来到隆兴寺,选手们为宋墓保护建筑画方案,竞赛产生的优秀勘察设计方案经优化完善后,用于指导完成保护设施修缮工作。

  近年来,正定县还对隆兴寺门票进行大幅优惠,完善景区服务设施,提升景区服务功能,更好保障游客参观,了解古建筑的艺术之美和古人的建造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文化的载体,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隆兴寺宋代建筑群的独特创造、价值取向、鲜明特色,为我们深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营造理念、探寻传统文化脉络提供了难得的史志资料。


成交资质 success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