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瓷天下白 缂丝梦华奢 ——河北定州历史文化保护纪实之二

发布时间:2024-10-16 作者:辽宁久联 点击数:58799

  定州历史文化最为璀璨的时期当属北宋,定瓷、缂丝闻名天下,东坡中山松醪酒飘香千年。多少人对宋代市井繁华的印象都来源于那幅《清明上河图》,如果说张择端的画卷让人们见识到了宋代的如梦繁华,那么定州文博园宋街就是现代现实中的《清明上河图》。

  定州宋街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进行建设,步入其中,白墙、黛瓦、影壁、青竹次第呈现,通过深度挖掘定州“巧工名邑、千年文脉”的历史财富,宋街动态演绎《清明上河图》故事,用现代的方式继承传统文脉,再现宋风宋韵。

定瓷坊——颜色天下白

  “小甑短瓶良具足,稚儿娇女共燔煨。约束家僮好收拾,故山梨枣待翁来。”来定州没多久,苏轼就给弟弟苏辙寄去了一套定瓷瓷具,并附诗叮嘱他不用的时候要收拾好,等着自己回来一起用。字字深情,令人动容。

  提起定瓷,或许人们没有太多概念,但是一说起中学课本上的“孩儿枕”照片,想必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个“纯真活泼、憨态可掬”的童真模样。

  孩儿枕全称是“北宋定窑孩儿枕”,由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烧造,主要产地在今河北保定曲阳,因该地区在唐宋时期隶属定州,故名定窑。其创烧历史不晚于隋代,经晚唐五代发展至北宋达到高峰,金元时期为其余绪,历时达700余年。

  “这是我们定州博物馆的国宝级定瓷——北宋‘白釉刻花龙首净瓶’,高达60.9厘米,是定窑净瓶之最,有‘定瓷王’之称。”讲解员指着一旁的净瓶说道。

  只见灯光照耀之下,净瓶釉色上呈现出一种白中泛青、泛黄的灵动跳跃感,温柔恬静。而这正是定瓷的典型特征,它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厂,自古就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美誉。

  除了温润内敛的气质,净瓶的纹饰也很有特色,它以层层的仰覆莲花为主要装饰,加上怒目张口的龙首,动静相间,匠心独运。据讲解员介绍,定窑也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以装饰见长的瓷窑,它吸收了丝织、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有益元素,在装饰内容与技法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淡雅致的极简风格,一下就契合了宋人的审美情趣,定窑曾一度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并对南北方的众多窑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窑场纷纷仿造定器,出现了“北定”“南定”等仿器,并形成庞大的“定窑系”。

  只是历史沉浮难测,宋元战乱,定窑走向衰落,烧制技艺也随之失传。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定瓷三杰”陈文增、蔺占献、和焕等人的反复试制下,历经几十年坎坷,终使定瓷烧制技艺重获生机。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玉的奖牌、绿色的杯盏、黑色的釉瓶……位于定瓷大街上的弘传定瓷艺术展馆上演着一幕别样的“定瓷秀”。定瓷大街是宋街宋代文化典范聚集地,以定瓷元素为核心,街上有众多定瓷品牌店铺,许多集研发、制作、销售于一体。

  “我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方向,我的后半生就应该属于定瓷。”2009年,在第一次详细了解定瓷后,弘传定瓷工作坊创办人薛兴嶙便下定决心从设计业转行,加入到复兴定瓷的行列。通过搜集整理大量古定瓷标本,他系统整理出定窑九大釉色系,延伸釉色几十余种,补充了定窑研究多项空白。

  “虽然历史上定瓷盛名千载,但是如今在市场上很少能够看到定窑的现代用品。”作为定瓷非遗传承人之一,薛兴嶙认为,需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去复兴定瓷,既具备定瓷传统风格,又与现代审美对接。这也是他创办定瓷文创产品的一个契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创产品唤醒人们对于定瓷的记忆,让千年窑火传承不息。

缂丝巷——雕刻梦奢华

  “它上面的图案不是绣上去的,而是织出来的,它的工艺很复杂,一天可能连两毫米都织不了。”在宋街缂丝巷思本堂缂丝艺术馆,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一块丝织品向记者介绍道。他口中的丝织品名叫“缂丝”,如果说如玉的定瓷代表了宋人的雅致,那缂丝就是丝织品中的“顶奢”。

  在定州博物馆的一处展台前,陈列着一些北宋年间的丝织品碎片,虽残损不堪,但其花纹立体感依然很强。或许人们很难相信,唐宋时期,中国的丝织品中心是在定州,冠绝丝纺织业的缂丝就是源自这里,而这些丝织品碎片便是早期的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克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有“织中圣品”的美誉。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作为一项至今无法为机器所取代的丝织工艺,缂丝耗费工时巨大,有“寸缂寸金”之称。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朝是历史上缂丝工艺的鼎盛时期,时称:“天下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为最佳。”“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所制最盛。”“宣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也就是那个创造“瘦金体”的皇帝,由于喜欢缂丝,他专门设立了“克丝作”,“缂丝画”更是在他的推动下发展成为高端艺术品,这首诗便是他在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缂丝莲塘乳鸭图》上题的。

  可惜如梦繁华,却也敌不过“宿命”,接连不断的战争,缂丝的生产中心也由定州转移至苏州一带,定州作为缂丝之乡的辉煌,渐渐成为一段久远的记忆。

  但定州人民却没有忘记“让缂丝回家”。2020年,思本堂缂丝艺术馆入驻宋街缂丝巷,百年期盼终于成为现实。走进工作坊,一幅《梅花寒鹊图》让人挪不开眼,这是仿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作品,原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很难想象,究竟是怎样的织造技艺,能够以丝作画,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

  织机上,素色经丝密密排列,纬丝则穿在一枚枚小舟形状的竹梭里,左右来回在师傅手里快速穿插。据宋街工作人员李冀介绍,“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艺的最大特点,它以生蚕丝做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每一个竹梭内都是一种不同的颜色,织物的图案花纹就是靠这些竹梭的穿插变换缂织出来的。因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而得名,古人形容“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

  作为丝织文化的活化石,缂丝以其独特的织造技艺,站在了传统手工制造业的顶端。2021年,定州缂丝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五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思本堂缂丝艺术馆创办人王鹏巍,致力于活态传承缂丝艺术,她除了与冀中职业学院联合成立大师工作室,培养缂丝专业人才,还与定州特殊教育中心合作,针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开展缂丝培训。其中一位患有弱听的女工就表示,通过学习缂织,让她可以靠这个手艺养活自己,也更加自信了。

  “丝丝真情,表里有道。”这是王鹏巍的口头禅,她认为缂丝之所以能传承千年,离不开缂丝匠人在一丝一线织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传承缂丝技艺,更要传承其中的文化内涵”。

美食街——东坡松醪香

  一半诗意许清欢,一半烟火入世间。

  定州给了苏轼新的灵感,苏轼赋予定州新的内涵。在定州的8个月,除了诗文传世,苏轼也没有忘记自己“美食家”的身份。如果说定瓷与缂丝代表了历史上这座北宋边城的雅致与奢华,那宋街上的“东坡美食街”则氤氲着浓浓的宋代烟火气。

  在东坡美食街的大小饭馆里,几乎都会卖一种当地家喻户晓的名小吃——定州焖子,据说这是出自苏轼的创意。相传在定州赈济灾民的时候,由于灾民人数众多,所携肉品较少,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肉食,苏轼就命人剁碎肉料,倒进大锅中与荞麦面糊搅拌混合,煮熟后分发给灾民。人们在食用之后,感觉这种食品香糯抗饿且便于存放携带,纷纷仿效制作,于是便有了这一闻名全国的地方名吃。

  在苏轼的一生中,除了美食,美酒也定然不可辜负。“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苏轼喜欢喝酒,他曾说“殆不可一日无此君”,他也喜欢酿酒,或许人们不会想到,这句话就是苏轼为自己酿的酒所作“广告”。

  来定州后,东坡也没落下这门手艺,改良了当地松醪酒的酿酒工艺,以黍米、麦子、松节为原料,以黑龙泉为水源,他把自己酿的酒称之为“中山松醪酒”,并为其作《中山松醪赋》,成为书法史上的传世之作。中山松醪酒的美名也随之传遍四方,历经南宋、元、明、清长盛不衰。到民国初期,中山松醪酒达到空前的繁荣,设有专门生产的永泰昌商号。1915年,中山松醪同茅台酒一起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赛,荣获金奖,从此便有了“南有茅台,北有松醪”的美誉。

  在宋街,除了味蕾的极致享受,亦足以“极视听之娱”。宋街上有一座名为“文博”的戏楼,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定州秧歌、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等表演。

  “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定州秧歌,俗称“大秧歌”,它还有另一个名称“苏秧歌”。或许人们很难想到,这背后也和苏轼有关。在定州任职期间,他看到许多地方地势低洼,沼泽成片,于是想到盛产水稻的家乡眉山,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变成一块块稻花飘香的水田。

  在寻访民情时,苏轼听到农民边插秧边轻唱插秧小调,精通音律的他将歌曲收集起来,填写通俗小调,教人们传唱,并由田间走上街头,逐步演变为秧歌戏。到了清代,民间艺人逐步利用“秧歌”这一曲调,配上板鼓、锣等打击乐,以说唱的形式演唱有情节的故事,广泛活跃于北方各地农村,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定州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酿酒的实验者。”这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的话,无论是美食,还是秧歌,都不难看出背后那个一心为民的天才士大夫。900多年后,他的诗词刻痕犹在,美酒依然飘香,处处歌舞升平,汩汩文脉流淌。

  风雅宋街,仅仅是定州对宋代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切面——它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成交资质 success case